9月20日,2022中國資產管理年會前瞻-南財年度投資論壇于線上舉辦。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出席,并參與圓桌討論《當下資產配置風向何處吹》。李超認為,明年全球經濟可能陷入表觀衰退、實質滯脹的“比差邏輯”,在此背景下中國經濟將延續緩慢修復態勢,預計經濟復蘇優于海外。
李超指出,當前決定宏觀經濟的最核心變量是房地產,在保交樓等政策出臺后,交樓情況和竣工數據等顯著改善,但居民端仍持觀望情緒,導致地產在銷售端的恢復較為緩慢,未來央行可能維持寬信用趨勢,四季度經濟大概率維持“弱復蘇”態勢。
“明年中央政策的落實執行力度預計更強,我認為在招商引資方向上尤甚,包括半導體、人工智能、新能源等行業,都會是招商引資的重點。另外,到明年疫情對經濟的沖擊和影響會進一步弱化。綜合上述兩點,預計明年經濟修復會更加明顯。”李超表示。
李超認為,明年中國經濟修復從產業形態來看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第一, 疫情后經濟修復的亮點在“出行鏈”方面。包括航空、機場、旅游、酒店、餐飲、免稅等產業,不僅會迎來“量”的修復,還會獲得價格層面的修復。
第二, 招商引資政策落地帶動產業結構調整。特別是目前已進入產業新能源化階段,與新能源交叉的各個產業賽道,如機械、電子、化工等產業都可能迎來非常大的機會。另外,在以“補短板”打通內循環的背景下,包括半導體上游的機械設備等產業,都有明顯的產業投資進一步加強特征。
過去,拉動宏觀經濟的主要變量集中于房地產行業以及與其相關的土地財政,但在房地產行業發展布局可能出現重大拐點的情況下,資管機構的大類資產配置面臨著較大的挑戰。
為應對產業結構調整,從中長期布局的角度,李超看好資管機構對制造業的布局。“我們經常探討,制造業是否有這么大體量能夠替代房地產原有的產業鏈。過去資管機構對制造業的投資邏輯,是看它是否會實現盈利,但現在更多的是一種供給短缺,在內循環補短板的邏輯下,對制造業的投資是必然的。比如能源機構的轉型,要求各個產業賽道告別舊能源、擁抱新能源,據我們團隊梳理,與新能源未來相關的產業有15個左右,在這么多行業開始發生轉變的時候,其投資量可能會超出市場預期。”李超表示。
談及今年以來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李超認為年初“穩增長”的目標非常明確,但到二季度后隨著美聯儲加息與縮表預期,國際收支端對我們實現穩增長目標造成了一定牽制,從三季度開始,出現一些潛在的通脹隱憂,種種因素都對我國貨幣政策形成了一定牽制。
“央行從年初開始想實施寬貨幣、寬信用的政策,但寬信用缺少載體。資管新規對多層嵌套、期限錯配的產品進行打擊,地方隱性債務壓力較大,種種措施導致房地產與城投平臺等傳統舉債平臺的杠桿受到強限制。”從信用端,李超指出,在傳統寬信用鏈條行不通的情況下,金融機構加強了對中小微企業的支持,以及對綠色信貸、城市更新等項目的貸款支持,但時至今日,寬信用趨勢依然沒能形成。
針對“缺乏寬信用載體”的問題,李超認為,由于美聯儲仍處加息階段,不建議過于頻繁使用利率和準備金等貨幣政策工具調整。僅僅通過貨幣的寬松去傳導到信用端較為困難,李超建議央行使用結構性貨幣政策,通過激勵約束機制,引導加大制造業貸款投資。
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與國內產業格局變化,李超指出,未來20年國內權益市場的走勢可能與過去相反。
過去是長期“慢熊”中間夾雜“快牛”,往往由于流動性的意外寬松疊加經濟增長,或者部分杠桿資金進入市場,推動“快牛”形成。但在未來,可能是結構性的“慢牛”與“快熊”的疊加,這種結構性慢牛往往取決于“比差邏輯”,即全球市場相對中國經濟更差,而我國在持續的經濟結構調整進程中,權益市場會形成結構性“慢牛”。在此過程中,有時候調整力度較大,尤其在穩增長壓力較小的窗口期如果實施力度較強的舉措,容易形成一些“快熊”。由此,李超判斷未來是一個結構性“慢牛”與“快熊”的疊加。
從資產管理的角度,李超建議,首先,機構應該調整資產配置的比重,加強權益相關的研究;其次,盡量減少風險波動,降低可能出現信用風險的資產配置倉位;最后,李超認為中國的利率是一個寬幅震蕩下行的過程,但具有一定彈性,在階段性反彈的過程中應當抓住比較好的配置時間點。
從居民財富管理的角度,李超認為,首先應當加強對自我的認知,了解投資需求與回撤容忍度。在此基礎上,投資者可以加強專業知識學習,對基礎資產配置方法論進行了解,例如通過定投等熨平風險波動取得長期收益。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